210元,青年老员工感受到双肩重担----外语学院2007年暑期三下乡系列报道(三)

2007年08月20日 16:34 管理员 点击:[]

石桥铺街道石扬二社区是一个情况复杂的社区,犯罪率高、吸毒情况比较严重。2006年,外语学院“关注低保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实践团队在社区居委会的帮助下了解到了袁竹兰与魏红红这个特殊家庭。父亲因贩毒而判刑,母亲失去信心离家出走,魏红红当时仅四岁。在与婆婆袁竹兰相依为命的9年生活中,祖孙俩就靠婆婆一点低保金和收捡破烂所卖得的零钱过活。今年的社会实践团再次来到石扬二,看望她们俩,同去的还有重庆青年报和时代信报的两位记者。

跨过半高的门槛,实践团队员和记者来到了魏红红家。袁婆婆打开了灯,灯光昏暗,可是屋内干净整洁,充满了生活气息。

当带队老师和实践团成员对袁婆婆说明来意,并送上油、米等慰问品时,婆婆双眼老泪纵横,口中念叨:“共产党好啊,这么多代表来看望我们,关心我们……”。看见老人辛酸的泪水,记者感动了,队员们眼睛湿润了,冉老师哭了。

“……160元的社区低保金,水瓶厂给我50元退休补助,我就买一把藤菜,吃两天”,“捡18个塑料瓶可以卖一斤,他们给我2块钱,天气热的时候捡得多一点,就给红红买本书,还剩一块钱”,说起祖孙俩的生活,袁婆婆打开了话匣。祖孙俩每月依靠210元生活费支撑生活。让人欣慰的是,魏红红的成绩一直优异,每天回到家就自觉坐在简陋的书桌旁学习。有时婆婆一早起来,发现红红趴在桌上睡着了。

每月210元,就这样供着祖孙俩的生活起居和红红的学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老员工,作为刚光荣入党并宣誓以优秀党员作为自己行为、思想奋斗目标的几位实践团成员,都不禁感觉到了自己肩上沉重的担子。党员,团员,不仅仅是一个光环,一个荣誉的称号,更应该是干实事讲奉献,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时时刻刻把群众的疾苦放心中。

上一条:走访调研,现场显身手----外语学院2007暑期三下乡系列报道(四) 下一条:外语学院“全心打造市民学校,全意关注员工教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