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的北京之行,真正在赛场上的是三天。眨眼间不觉又近月末,自己似乎还未从北京赛场的一切一切中抽离,和朋友讨论的话题常常不经意的就转到大赛上来,与队友之间常常相视一笑也皆因不约而同的想到了某件在北京共同经历的趣事。
临阵磨枪
在辩友肖兰从成都赶回学校以后,未有时间喘息,训练就开始了。第一场可以说是一团糟。我完全不知道规则,怎么准备,如何组织观点并讲满那7、8分钟(这在当时看来是很可怕的),怎么对付POI等等。肖兰则比我有经验,毕竟她参加过上一届的比赛。一场辩下来明显有点力不从心。回宿舍后我们立即认真地总结了起来――首先就是得训练说话,如何清楚明白地说满时间,怎么组织观点。
随后我和肖兰正式进入了紧张的常规训练阶段。每天晚上的时间就都为练习口语而设了,我们的训练日程虽短,但还是被充分利用起来。而且她还从当年的各项辩论赛中选取了比较热门的话题来供我们进行辩论训练。
就思路来讲,我认为我们由于知识储备不够,加之平时进行的思辨训练太少,不容易拓展思维,但是两个女孩子搭档的好处很多,比如不会出现很大的分歧,但也有一点是比较致命的,那就是思维的定向性比较强,所以我们以后合作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多在思维上下工夫,以知识储备来填补本身思维的短处,所谓勤能补拙。
此外,材料积累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只有有了一定的阅读量,思路才有开阔的基础,否则一切只是空谈。在这段时间内,周茜老师、张轶老师通过各种渠道为我们找了很多资料,而我和肖兰则是把这些资料看完,把主要的论点,论据,有效的数据勾画出来,以便以后使用。在将近半个月的准备时间里,每天晚上肖兰指导,帮助我练习口语直到深夜,工夫不负有心人,我们俩渐渐有了默契,对北京的比赛充满期待。
北京之战
到北京后,首先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外研社的国际会议中心,坐落于郊区,却在围墙内创建了一个相当完善的现代化环境,公寓楼、餐厅、康体中心等等相映成趣,各自发挥着其作用,让身在其中的人很容易被那种氛围所感动,即所谓的进入角色吧。在舒适的环境之外,比赛却是辛苦的。尤其是循环赛当中的每天三场比赛,整个人的神经都绷的很紧,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
对于这次循环赛中参战的八场比赛,感触良多。我是新手,对一切程序都很陌生还很紧张,在模拟赛中,我们对阵的选手来自清华大学,由于我的紧张等因素,我发挥的极差,就连对方的论据我都无法记录下来,就这样,模拟赛以失败告终。回到住宿地方后,我们分析了在场上出现的问题,在周老师和肖兰的鼓励支持下,我调整了心态,准备好正式迎接第二天的循环赛。第一场的辩题是关于奥运会的,我们轻松过关。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有输也有赢,但此时我们的状态越来越好,在一场比赛中,我们以3:0压倒性的取得了胜利。其中有两场,由于我们作为正方,解决方法不是很详细,所以我们输了,但后来我们吸取了教训,再加上我们问了专家评委的意见,我们连赢三场,最后一场,我们战胜了重庆大学。
写完这些的时候已是深夜,起风了。要从唇枪舌战的紧张场面中抽离很难,因为怀念那足不出户的充实与紧张。比赛中的遗憾很多,但有的事情经历过足已。